Shutter(关闭)与Shudder(战栗),是某种程度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暗示了《禁闭岛》将是一个叫你战栗的老黑屋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出动全明星,将畅销小说《禁闭岛》影像化。
与世隔绝的孤岛
影片《禁闭岛》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波士顿郊区,美国元帅泰德和他的助手查克,乘船来到与世隔绝的禁闭岛,岛上是一个关着危险重犯的精神病院。
他们奉命来调查一起离奇失踪案,一切始于诡异,女病人瑞秋没穿鞋,就从插翅难逃的医院消失了,而主治医生当天离岛休假,联系不上;泰德要求查看病人及职员档案,却遭到拒绝。
还记得马丁·斯科塞斯的《恐怖角》吗?我们跟随主人公从雪崩中爬出来后,你感到需要来一个长长的淋浴,在屋子里躺上它20分钟!
在一般电影里,电话线断了就够了,但《禁闭岛》这样一种惊悚片非常依赖与世隔绝,也从没有一个地方与世隔绝得如此彻底:茫茫大海,悬崖峭壁,飓风使水上航行也不可能,单向出入的大门,离开岛的唯一工具渡船也被管理者控制了。
狂怒的暴风雨,刺目的灯光,不祥的交响乐定音鼓,危险的摄影机运动一开篇很有恐怖电影风范,你急切地等待斯科塞斯把你拖向地狱。
跌宕起伏的情节
斯科塞斯突然掉头,端上来一盘精美的超现实闪回。我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弄乱了,从神秘失踪案,转到了调查者泰德身上。
斯科塞斯带我们钻进泰德的内心,他看来有秘密,先是被妻子的死、后是被二战后期的回忆所折磨,梦境和闪回加重了他的痛苦。
妻子出现的场景以生动的颜色,与灰色精神病院建立了一种尖锐的并置,秘密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泰德来到这个天杀的禁闭岛,不是调查什么神秘失踪案的,而是来找莱斯蒂的,莱斯蒂是谁?他是杀死他妻子的纵火犯!
泰德和助手查克被淋湿了,他们没带衣服,于是顺理成章地穿上了病号服,睡在病房里。泰德开始起疑,医院只有66个病人,可是失踪的瑞秋房间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第67号。
于是去找瑞秋,可是查克不见了。泰德独自一人在山洞里遇到瑞秋,她竟然是精神病院的医生,对泰德讲了岛上骇人听闻的人身实验,而此时院方竟然宣布,瑞秋找到了……
《禁闭岛》就像一个无止境旋转的魔方,一部喜怒无常的哥特式惊悚片,半路就会刮起哥特飓风,没一件事是它看上去的样子,你能得出N种推断。泰德感到被包围被密谋了,观众也被带入他脑中,一时无主。
出乎寻常的结尾
《禁闭岛》的一大优势,在于结尾的反常和荒谬。斯科塞斯经过了小说作者错综复杂的铺垫,在结论部分选择了迅速出击。
真相是泰德其实是这里的一个病人,就是那个67号,前美国元帅有暴力倾向,拒绝承认犯罪事实。
原本一切都好,但是被长长的最后一幕毁掉了—第95分钟一直到第138分钟,砝码不断加重的恐怖氛围,却落在一个有点欺诈性的结尾上,这个圈子绕得太大了。
公平些说,那是小说家遗留的问题,斯科塞斯很忠于原著。圈子绕得太大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角色扮演。
内心深处的恐怖
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揭开电影主题对人性的探讨。
根本上说,《禁闭岛》是一部心理恐怖片,马丁抛给观众大量的曲折,有种“每个场景都充满陷阱”的感觉,当泰德怀疑考利医生用精神药物替代了阿司匹林,我们还当真陪他一起怀疑过、愤怒过。
但马丁绝不会单薄到只想拍一个精神病院,《禁闭岛》指涉的意识形态类型最多,泰德的妄想症将我们带入20世纪50年代“冷战妄想狂”的深渊。
曾有一个大学生,研制出一种可以让人变得脾气暴躁的药品,片中与之类似的是臭名昭著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一这种激进的药物试验可以控制人的大脑,让你感觉不到疼痛,也感觉不到爱、同情和记忆。
其实这与《发条橙》里为了使罪犯丧失暴力而实施的实验一样,都非人地剥夺了人的道德选择权,北朝鲜对美军俘虏、苏联对古拉格群岛的犯人,都做过这种实验。
你还可以把泰德的一系列疯狂理解为“战后综合症”,他妻子的疯狂没有被告知原因,但很可能是因为深受战争创伤及酗酒困扰的泰德也使家庭陷入了困扰。
斯科塞斯有几分对存在主义式悲哀的“炫耀”,延续了《出租汽车司机》中越战老兵回到纽约后的存在主义式苦恼。
黑色电影的精髓就是存在主义,根本上说是绝望的人道主义,而黑色人物们倾向于以个人来面对社会问题。
《禁闭岛》的最后一幕非常重要,这是忠于原著的斯科塞斯对原著动的最大最漂亮的一刀。泰德的最后一句话再次扭转了剧情和人心,也使斯科塞斯的魔方一直旋转到最后一秒。
结语
影片最后,“泰德”最终选择了道德。假如此时回到影片开头,一辆载着前来禁闭岛调查的“美国元帅”泰德的汽车,经过一块路牌。
上面写着:记得我们曾经活过,爱过,笑过。一百年前,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这句话。当泰德决定回到角色扮演的那一瞬间,他其实是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