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流浪之月》,在得知真相之前,我们都游走在善与恶之间

YYets December 9, 2022

你相信“眼见为凭”,还是认为真相需要层层剥开,才得以看见全貌?
电影《流浪之月》是改编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同名小说,由广濑铃、松坂桃李、横滨流星、白鸟玉季、多部未华子等人演出。
家内更纱(广濑铃饰)在家庭餐厅当服务生,和在上市公司工作的男友—中濑亮(横滨流星饰)同居,两人论及婚嫁。无论是男友、同事,还是一般大众眼中,都认为更纱是个平凡、经历过不幸但现在很幸福的女孩。
“不幸”来自于更纱的过去,她10岁那年被男子诱拐,而登上了社会新闻头条。然而,最令人哗然的不仅止于此。当年警方发现两人的行踪,企图将更纱和诱拐她的男子分开时,更纱的手拉着男子不放,这一幕被媒体跟世人看到,便认定这是一桩恋童癖男子洗脑少女,强行诱拐的病态社会案件。

然而,事件的真相真是如此吗?《流浪之月》以此诱拐事件为出发点,带我们直视案件的真相。
同时也引领我们思考被害者与加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接收资讯时,我们能否抛下过往的常规认知,看见并接受事实的勇气。
01
你所认知的“正常”与“常识”,有时候也可能是伤人的利器
电影在一开始,就将时空拉到现在。即便事隔多年,更纱依然在工作的餐厅里听到客人在讨论当年那起诱拐案。
从那群人讨论的语气、对话当中,不乏穿插着“恶心”、“洗脑”、“变态”等咒骂加害人的批判用词。同事们都知道更纱的过去,虽然待她与他人无异,但也会不时关心更纱的状况。

日剧《流浪之月》,在得知真相之前,我们都游走在善与恶之间

更纱可以说是顶着受害者的罩子,穿梭在这个世界,但只有她自己知道真相为何。在更纱的心底,或许她才是这起案件的“加害者”。
10岁的更纱一人呆坐在公园,即便天空下起雨,任凭雨滴打在身上,也不肯回家。
此时站在更纱面前,为她撑起雨伞的19岁男子—佐伯文(松坂桃李饰)问她要不要来他的家。更纱便点头,随同回到男子的住处。
这是诱拐案的开端,但男子跟女孩之间的发展,不如新闻报导与外界想像。更纱不但没有遭受到暴力或性侵等不当对待,她脸上的笑容还变多了。
原来对更纱而言,这不是诱拐,而是一场“逃难”之旅。更纱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再嫁,她被托给亲戚照顾,得不到一般家庭该有的关爱不说,表哥还会在夜里对她毛手毛脚。
反之,来到佐伯家的住处后,佐伯和更纱两人只是平淡的过生活,吃饭、更衣、闲聊、休息、看书。佐伯会料理三餐,允许更纱尽情玩耍,也不会限制更纱在吃正餐前先吃冰淇淋。

对更纱来说,这里简直是个小天堂,她只是想逃离那个家,还主动对佐伯说希望可以一直待下去。
佐伯答应了,可惜案情总有结束的一天。更纱担心回到亲戚家后会受到变本加厉的对待,最终因为过度害怕,没对警方说出真相,佐伯也因此被当成恋童癖犯罪做处理。
长大后的更纱,也很自然而然的因为事件,贴上了受害者标签。从她的人际互动中,不乏充满了对她的身世的同情与关心。
像是同事安西(趣里饰)仅凭着亮的外在形象与条件,安慰更纱这男人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还对她说:“没有亲人可以依靠的人,连逃命的地方都没有呢。所谓男朋友,是超越了恋爱关系,为了过正常生活而存在的必需品。”控制欲强的亮发现更纱跟佐伯私下还有往来时,也大发雷霆,对更纱怒吼:“他不过就是个诱拐你的恋童癖变态!”言下之意是他对曝光佐伯的踪迹、照片,都是出于“保护”更纱的合理措施。

随着与人相处的时间越久,更纱发现,人们也只是按自己所想、所期待的方向去解读事情。多数人也没有让自己重新归零,静静接收事实的勇气。
因为即便自己跟人交往时,都会说出自己的过去,但她在男人们的眼中依然是那个“可怜的受害者”。
既然如此,那只好由“我”(男人)来照顾你了。这样的相处模式,也只是加深了更纱的无力感,也让她更难以与人敞开心胸,与人相处都有格格不入的感受。
当人只用事实的碎片去断定事物,那这缺了一角的事实就可能成为利器,使人的内外在都受伤。更纱在人际互动中,被男友、同事“好意”的言语、行为层层包围,面对这些无法说明白、难以拒绝的善意,更纱已经快被这种曲解的善意压垮,成了精神上的的“被害者”。
另一方面,她自责自己当时没有勇气还原真相,因此自认自己才是案件的“加害者”,背负着强烈的罪恶感长大。更纱就这样,同时保持着被害者与加害者的心情与矛盾长大。
直到巧妙在咖啡馆重遇佐伯,才终于有所变化。

她感谢当时的佐伯,让当时无依无靠的她得以短暂栖身,但也对他深深感到愧疚。年幼的她得到了佐伯带给她的温暖,因此她真心期盼佐伯,可以获得平凡人该有的幸福。
02
永无止尽的流浪,止于无条件的接受与陪伴
得知诱拐案的真相后,我想许多人也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佐伯被当成成变态诱拐犯,也默默接受,不申冤也不解释,只是抱着众人的误解默默活下去?
在电影里,只要有佐伯出场,那场戏就散发了神秘氛围。电影通过水、树枝、植物、月亮等无声,却极具包容力的大自然场景,搭配爱伦.坡的诗《孤独》,以意识流的形式隐约道出佐伯的过去。

日剧《流浪之月》,在得知真相之前,我们都游走在善与恶之间

让观众感觉到佐伯这个人,仿佛就是要让观众抬头望向夜空的月一般,不时有光影变化、云层飘移,让人看不清月亮的全貌,也难以了解佐伯深不见底的内心。
或许佐伯之所以一直以来与人保持距离、小心翼翼的生活,是对于自己发育不完全的身体感到自卑,也对于母亲没有包容这个异样的他,感到深沉的失落。
当年警方抓住他时,他宁可自己被当成变态恋童癖,也不愿向警方揭露真相,任凭事实被曲解。或许是因为他从小就认清“异样”是不会被接受的,也没有人会想知道真相。因此从佐伯被母亲冷处理的那刻起,他就切断了对世界的情感、对人类的信任。
即便有这样的过去,佐伯并没有因此失去人性。虽然他与人相处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拿捏好距离。但他少话多倾听、不多过问与批判,静静照顾人的特质,带给更纱很大的疗愈与安全感。
佐伯与更纱之间发展出的独特微妙关系,能称之为爱吗?然而这样的“爱”似乎又与多数人所认知的爱相去甚远。因为串起他们情感的,并不是性爱、长时间的亲密相处、婚约誓言等这些相当具象的行为、事件,或是简单明了的符合常规。说穿了,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共同点。

在我看来,佐伯与更纱之间,仅仅是两个受过伤的灵魂遇见彼此,允许对方带着各自的伤,陪伴着彼此。在两人身上,让人看到一种可能性,那便是或许有一种爱叫做“陪伴”。以及,有一种温柔是即使双方没有100%的理解,依然允许那份“不能理解”,存在于世。
更纱跟佐伯两人长期以来都保留无可告人的秘密,孤独地成长。更纱饱受外界大量且不属实的同情眼光,还夹杂了自责与罪恶感。直到和佐伯重遇,以及受到亮充满偏见的对待后,更纱不再是当年的小女孩,害怕的退缩。
她甩开无处可归的弱势女子形象与思维,对亮直言她不喜欢亮自以为是的一系列“保护行为”,逃出了两人的住处。佐伯则是多年来都低调、与人保持距离的生活。当他再次被误认是诱拐犯,他终于直视自己最厌恶、最不想被人看见的伤口,冒着被更纱讨厌的风险接露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
事隔多年,那个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伤口终于被自己好好地看见、接纳了。即便他们的行为、感情无法被外界理解,这次两人不顾世人眼光与言论,也要陪伴彼此。因为两人相信,只有彼此是归处,得以让自己不需要在随着人的言语、新闻媒体、时事发展而飘荡、无法停留。
03
事实之下没有绝对,只是被一群带着不同视角的观众凝望着

《流浪之月》由李相日导演所执导,电影中使用了许多光影与大自然营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与氛围,并且细微掌握到每位演员的细腻表情变化。

日剧《流浪之月》,在得知真相之前,我们都游走在善与恶之间

无论是松坂桃李从眼神中不经意流泻的冷漠、悲伤、善意,白鸟玉季纯真也谙世的细微表情、横滨流星既愤怒又受伤的眼神、广濑铃时而疏离,时而情绪爆发的演技,都为不同的角色增添了立体感,让故事更鲜明。
《流浪之月》尽可能呈现出每个人物的多种样貌,或许这也是借此传达人的情绪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以及事件本身随着不同的角度观看,就能呈现各种面貌。
更纱虽然因社会舆论受伤,最后却能坚强的表达自己的立场;佐伯虽然有天生的身体与精神上的缺陷、却不代表他就会做出叛经离道的行为;亮虽然极力反对跟保护更纱,不惜做出散播谣言、施暴的行为,却也反映出他自卑与渴望爱情的一面。
从每个角色不同的面向、观众对于事件与人物的了解的程度来看,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科技文明发展迅速,使我们生活的步调也不断加速,我们往往忙碌的只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为事物分门别类下定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受到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看法与角度。

日剧《流浪之月》,在得知真相之前,我们都游走在善与恶之间

种种因素让我们不一定有能力,或是有足够的勇气看清每件事情的全貌。
既然不见得所有事情都能看清楚,当我们遥望真相时,时常提醒自己带着“我们的视线总有死角”的自觉去看待真相。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至少我们都能保有更弹性的心,去接住那个远在天边、若隐若现的真相。
对于那些无处可回、内心不断在流浪的人们来说,我们可以远远观望,但不加以评论,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温柔。
或许这么做,就能让那些正在流浪的人们,找到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静静地疗伤。

类别

发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