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DC漫画电影那英雄集结的片头,也没有漫画改编作品一贯的热血开场,但从广播那头的声音,我们得知这是我们熟悉的高谭市,街上满是垃圾,贫富阶级永不停歇的对立,但没有蝙蝠侠、也没有小丑;我们看着亚瑟静静坐在镜子前画着小丑妆,似乎想从镜子的那头找出什么,是笑脸?还是爱?我们无从得知,只见他用手指将两边嘴角拉成一个微笑的幅度,但泪水却混着妆,沿着脸颊画成一道黑线。
“是我的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太过疯狂?”
如果说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开启了漫画英雄作品写实化的可能性,那么由托德·菲利普斯执导的《小丑》,则是将漫画角色完全解构并放入写实社会的框架中,重新定义超级英雄类型电影的想象,看完《小丑》,你会发现漫画并不荒谬,荒谬的是其所照映出的这个世界本身,他是如此真实、却也如此让人心碎。
我们在过去看过Joker的癫狂与失控,但对于其从何而来,往往只有一个公式化的悲剧框架,而作为一部不打算与任何电影世界观连结的独立作品,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曾经在访谈中表示,《小丑》将不会遵照任何原著漫画的设定,也因为这样的创作自由,我们得以深入探寻,这是一个关于亚瑟的故事,一个关于失去信念,而被社会推向疯狂的故事,他细腻专注地聚焦在角色上,将框架里的每一寸填满,尽管如此,在这样写实的基调下,仍保有我们所知的起源,只是抽掉了那些迷幻色彩,取而代之的是浓厚写实的自在挥洒,也为未来这个城市英雄与反派的诞生,制造出值得玩味的悬念。
特写、聚焦、毫不保留的,我们随着亚瑟虚实交错的叙事里,看着这个荒谬而崩解的城市,这个由缺爱、创伤、冷漠及谎言交叠而成的城市,《小丑》让我们无法别开目光,近距离的直视着这些负面想法是如何相互影响着这整个社会,是人性,让我们在强势与弱势之间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墙,而亚瑟就在这道墙的边缘紧紧巴着,以母亲所灌输给他的乐观正向,尽其所能地给予欢笑,但社会却狠狠地踹他一脚,这一脚,不仅推翻了亚瑟过去至今所保有的爱与良善,也成全了犯罪之王的诞生;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在画面上用了极具诗意的鲜明对比,一开始的阴冷幽暗消极照映着亚瑟颓桑委屈的身影,但随着谎言、冷漠与嘲笑硬生生地一层层褪去亚瑟渴望社会化的外皮,迫使他从人生的悲喜剧中重生,后段大量暖色明亮的光影,火热地映照在Joker的脸庞上,也宣告那曾经拥抱着温暖善意的亚瑟,从此不复存在。
我想无须将杰昆·菲尼克斯的诠释与杰克·尼科尔森、希斯·莱杰抑或是杰瑞德·莱托比较谁才是Joker的最佳诠释,因为他们每一位皆创作出属于自己版本的Joker,而杰昆无疑再次交出令人震撼的表现,在这部拥有大量特写的电影里,每一分每一秒的呈现皆让人无法移开视线,不论是在声线、肢体、眼神甚至是演出所牵动的每一条神经皆几近完美地展现出角色能量,我们看到亚瑟对社会认同的渴求、对给予欢笑的追求以及对于自身处境的无能为力,再到Joker的脱胎与蜕变、自信与癫狂,其中莫过于笑声的演绎,过去每位Joker的魔性笑声都有特色独具的声音形状,但杰昆所诠释的绝对是最令人心碎的一位,每一次身不由己的病态性发笑,皆令人不忍,明明是该吐气畅快的欢笑声,听起来仿佛不断地吸入空气,就像是在笑的同时竭尽所能地想要吸到周遭的希望与正面能量,然而就在抽干之后,换来的却只有绝望的干呕与辛酸。
“身为精神病人最难过的,就是大家都希望你装没病。”
而在这样一部充满着负面思想且表现出色的作品下,不免有着是否有“美化暴力”的疑问产生。的确,《小丑》给予大众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他让我们在一个没有英雄存在的条件之下,不禁会同情起亚瑟的遭遇,并且与高谭市民一同因为愤怒有了宣泄缺口而被鼓舞着,但我相信“合理化暴力行为”并非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本意,重点还是在于过程的反思,之所以对电影产生情绪,不只因为我们一路看着这个逐渐荒谬的社会是如何摧毁一个弱势之人并反噬于社会,也因为这个荒谬的世界,就宛如我们身处的社会写照,我们总希望整个社会都装没病,这里的病不仅是心理上的,更包含了贫穷甚至是对于理念的追求,我们希望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标准的理想国度,却忽略了每个人对于世界所释出的声音,自身的优越感使我们不倾听也无法设身着想,并且将造成城市燃烧的矛头指向他们,控诉着他们的病态才是造成对立混乱的乱源。
讽刺的是,整个社会最大的病灶,却是源自于我们践踏他人的满满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