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听女孩》获得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似乎有些影迷不太买单,因为这不是他们期望中的那种高价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简单翻了一下评论,主要有两个声音,一种是认为翻拍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另一种是电影挺普通的,水准不如《犬之力》、《驾驶我的车》等提名电影。
首先,《健听女孩》并不是第一部翻拍获奖的电影,早在之前就有很多翻拍电影获奖,最有名的是马丁斯科塞斯翻拍香港电影《无间道》而获奖的《无间道风云》。因此,翻拍并不是决定能否获奖的原因。
其次,这部电影确实平淡一些,但是可圈可点,虽然一开始我也对这部电影产生偏见,又是拿着弱势群体题材来冲奥,但看完之后我改变原有的态度,相比其他提名电影,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刻意煽情,点到为止,真诚而有力量,让它中奖也未尝不可。退一步说,这部电影即使没有获奖,我们关注的应该也是电影本身而不是电影获奖这一点上。
《健听女孩》故事其实真的很简单,讲的就是一个健听女孩在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哑人的家庭里生活和成长的故事。他们一家靠捕鱼为生,因为妹妹听力正常,所以妹妹每天都是跟家人出海捕鱼再回校上学。虽然同学们经常取笑她,也让她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但好在父母家庭和睦,兄妹同心,整个家庭生活还是比较快乐的。
直到女孩有了自己的梦想,因为暗恋一个男生而加入合唱团。合唱团的练习势必占据女孩很多时间,于是她和家庭之间就产生了很多关于选择上的冲突。最直接的就是女孩为了自己的梦想要去合唱团练习,而家人又必须要她当传译员。
“我不能一辈子给家人当传译员!”女孩终于说出埋藏内心已久很委屈的话。一直以来,女孩都认为哥哥和父母是一体的,而自己从来只是他们的传译员,是他们与正常人沟通的工具。
这点让女孩十分委屈,影片中女孩在房间里怒吼发泄,但是她的家人根本听不到她远方的哭声。不止痛苦听不到,女孩的音乐梦想,他们也没能听到。
影片中最戳中人心的一幕便是女孩在舞台上合唱,而台下的家人世界里却只有一片静默。他们不得不通过观察旁边观众的反应来附和,努力配合,尽力表现出他们对女孩的支持。
表演结束后,他们回到家,父亲说想出去透透气,因为他知道女儿一直十分委屈,他知道女儿理应有自己的梦想,他不能道德绑架她。为此,他想真切地“听到”女儿的歌声,而他唯一只能做的是,将双手放在女儿脖子上,通过感受声带的振动去感受女儿的歌声。这一幕也同样令人泪目。
有了家人们的支持,女儿也勇敢面试音乐学院,在面试表演的时候,她发现家人们坐在观众席上,她唱着歌的同时也配合着手语向家人们“歌唱着”,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毫无悬念,女孩成功通过面试了,需要到远方开始自己的全新生活。在收拾行李告别时,汽车已经开出了一小段,女孩突然让车停下来,她跑到家人面前,给家人最后一个拥抱,四个人抱成一团,这一幕也真的感动到我了,虽然只是一个告别的拥抱,但却很有力量。
健听女孩的爸爸知道女儿舍不得,最后竟然也说话了,他对女儿说“go”。一些观众可能会有好奇,爸爸不是聋哑人吗?怎么还能说话?实际上,爸爸只是聋人而已,而他们也是能发出声音,只是听起来比较奇怪而已,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女孩的父母在房间里啪啪啪的时候也发出声音了。而且,“go”这个发育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难度很低的。
最后女孩真正告别时还在车里做了一个手势,很多观众不明白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这个手语就是“我爱你们”啊!
整个故事虽然很平淡,但却很有力量,很温暖也很治愈,有好几个片段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感受。虽然知道女孩和这个家庭还会遇到很多更加现实的问题,但影片就在这里结束就可以了。相比那些“重”,可能更难以让人接受的恰好是那些“轻”。
说实话,看这个故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反而是泰国拍的一个潘婷卡农广告片,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个聋人小女孩想学习小提琴的故事,这个鸡汤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用心去感受的。同样地,影片也告诉我们,电影有时候也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而并非单纯的视听。
看完整部电影,可能有人会问《健听女孩》是真实故事吗?
是的,这部电影虽然是翻拍的,但也真的是有原型的。
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法国巴黎一个手语戏剧表演者,她叫维洛妮克·普兰,她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一本书——《静默》。
打开《静默》这本书,一开始作者的自述就很有冲击力。她这样写道:我的父母是聋哑人。我不是。
影片中女主角也同样问过父母类似的问题,“你曾经希望我是聋哑人吗?”而女孩的母亲是这样回答的,我真的祈祷过,因为担心你以后会跟我们不亲。
维洛妮克·普兰也有同样的担忧,在分娩那天,她虽然心里已经暗示不管孩子怎样都可以接受,但她还是尝试拍了拍掌,孩子能听得见。两个孩子都很健康,她也表示诅咒终结。
而对于她的父母,她在书里写道,虽然以前有厌烦过,羞愧过,但她也特别爱他们并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