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国产剧的“伪高级”模式,没想到如今也开始在好莱坞开枝散叶了。
雷德利斯科特,马特达蒙,本阿弗莱克,中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最后的骑士决斗,这些条件往出一摆,一般观众就已经要跪了,再加上采用了“罗生门”式的高阶叙事,这部《最后的决斗》逼格直接突破天际,哪怕没看过电影的人,恐怕都会觉得这是又一部准“神作”。
然而事实是,它只是一部标准的“伪高级”电影,就算说不上是烂片,也一点都不好看。
它的服化道一流,演员演技一流,音乐、摄影和打戏都是一流,可糟糕的,缺乏说服力的故事毁了这一切,让所有的一流只结合出一部三流作品,和真正的《罗生门》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第一个问题出在立意上,《罗生门》的主题是“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影片平等的展示了每个人在面对审判时,都出于利己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做了粉饰和美化,而当这些看似结果相同,但过程和目的却截然相反的故事被放到一起时,会给观者带来巨大的震撼,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幽微和复杂。
而《最后的决斗》,虽然采取了同样的叙事结构,但对于其中人物的“审判”,却并不平等——在两位男性述说自己眼中的故事时,本来还是标准的罗生门式各说各话,但第三段轮到女主陈述,黑屏之后却直接出现了真相的字样,仿佛是说只有男人才会说假话,而女人说的都是真相。
这就完全抛弃了《罗生门》的人性和哲学高度,成了单纯的女性对男性的道德审判。
然而,即便如此,这电影也不一定会拍不好,毕竟像《罗生门》这等神作千载难逢,这电影只要能够表现出它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那也算成功,而且在欧洲中世纪,女性地位确实很低,受到了很多压迫和欺凌,这个批判也算是其来有自,然而即便是这个主题,它实现的也是一塌糊涂。
它想表达的应该是两位男性都在审判中美化了自己,而女性说出的真相则让两位男性的遮羞布无所遁形。可实现出来的效果却是,两位男性的叙述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美化,而女性的“揭露”也没有多少力量,反而让人觉得她才是那个自以为是,色厉内荏的人。
首先,在丈夫的叙述中,他并没有避讳自己四处挑衅,搞得人心尽失的事实,在听闻妻子受辱后,他的反应和妻子口中的“真相”也相差无几,即便很暴躁,很愤怒,将此归因为勒格里对他的挑衅,但他终归尊重了妻子想要伸冤的主张,并愿意以性命和鲜血为她洗刷耻辱。
即便他动机不纯,但夫妻两人的目的并没有冲突,妻子并没拦着丈夫为这件事情赌上性命,却在知道自己的性命也将同时被作为赌注的时候,对丈夫大为不满横加指责,好像只有她的命是命,丈夫的命就不是命一样。
而且在她的叙述中,丈夫上战场之前,她还在故意说些丧气话,还是丈夫安慰了她,给了她信心,最后赢了决斗,在那个人如草芥的乱世让她安享了“30年荣华富贵的生活”。
而勒格里的角度和她的一比对就显得更奇怪了,在勒格里的叙述中,两人生情是因为他们进行了一番有关于文学的讨论,还用拉丁文互相调情,可是在妻子的叙述中,似乎他们根本没有过任何交流,就连别人说勒格里英俊,妻子也只是回了一句“他不可信”。
如果说妻子说的才是唯一的真相,那就等于说勒格里这么一个从来身边不缺美女的英俊贵族青年,“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就刚好选在老卡鲁日夫人带走了全部仆从的那一天,闯进了早就跟自己不睦,还无理控告过自己的宿敌家中,强奸了他的妻子,给对方活生生留下了这么大一个把柄。
而在对方不出预料的又一次控告他之后,却没有选择其他更简单的脱罪方法,而是表示要捍卫自己“并不存在”的荣誉,他这个原神职人员兼会计要跟对方这个战场杀出来的骑士决斗。
按照正常逻辑,如果他真是像自己说的是爱上了这位人妻,对方让他如此魂牵梦萦的特殊之处,应该是两人同样的文学素养,那采用强奸这种方式有何意义?毕竟把女人按在床上翻过身去,连脸都看不到,这女人对他来说,也就失去了这份特殊性;而如果像女主说的两人之前毫无交流,他只是见色起意,那又不能解释他如此处心积虑,冒着巨大风险也要实施强奸,最后还为这么一件事情把命都丢了。
要知道,他可不是什么蠢货,而是一位算数一流,精通拉丁文,英俊潇洒,身边还美女如云的狡猾弄臣,这样一个人,仅仅为了强奸一个女人那几秒钟的快感而失去一切,这根本就不合理。
而我在查阅一些文献后才知道,原来在历史上的这个案件中,这位“强奸犯”认下指控并坚持参加决斗的动机,并不是为了一个女人或者什么名誉,而是想要在决斗中杀死对方——那位骑士,然后得到他的骑士封号。
因为他虽然富有,但却缺乏这样的封号,导致自己地位始终高不起来,他是为了自己求之不得的地位才铤而走险,而不是为了什么对他来说唾手可得的美女。
这样解释,逻辑瞬间就通顺了,在这件事中,甚至可能女方根本没有被强奸,而是丈夫想要借由妻子被强奸这个理由光明正大的向敌人提出决斗,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杀死对方夺回领地,而这位敌人也将计就计,声称为保护自己名誉同意决斗,真正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杀死对方夺得头衔。
两个男性都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而利用了那个无辜的女人,女人什么都没做,却成了两人争斗的幌子和牺牲品,名誉扫地,生死荣辱都不由自己。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可不知为何电影拍的却如此敷衍,两位男性的动机都模棱两可,虽然有错,但在更换视角时,也并没有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所谓的“真相”更是漏洞百出,而女方明明一开始还理直气壮支持丈夫为自己决斗,却在发现自己也会为审判承担风险后,立刻变了脸色一点不想再继续为自己“讨回公道”了,就算在她自己的视角,这样的行为也让人无法苟同。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好的故事,这么大的投入,最终却只拍出了这样一部自相矛盾的影片,我猜,大概率是主创顾及“女权”影响,想要把女性拍的更加可怜,无辜一些,可是却恰恰失去了这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醍醐味,让女性原本非常明确的受害者身份变得模糊了起来,让人恍惚不知到底谁更惨,是当场惨死的勒格里,还是第二年就死去的丈夫?总不能是舒服享受了30年荣华富贵的妻子吧?
凭什么,就凭她后来再也没有结婚?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命,我失去的却是全部的爱情?
因此,它无法成为经典,因为它既没有开创性,就连继承都继承的不好,创作者失去了客观立场,为了舔女权逻辑都不要了,大众会被一两个大师镇住,但是真正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失误,甚至就连大众,在发现故事的荒谬之后,也不会支持它的票房的。
最终果不其然,无论口碑还是票房,它都没有达到预期。
而导演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无能狂怒把责任推卸给观众,说都怪观众水平不够才欣赏不了他的“大作”,这种借口也实在是似曾相识。
我承认有些文艺电影不好出头和观众的欣赏水平有关系,但你这部电影的失败,和观众水平没有一毛钱关系,完全就是电影本身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