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与决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塞尔维亚电影《漫漫寻子路》的主干。在斯尔丹·戈卢博维奇执导的这部电影中,两个孩子的父亲尼古拉(戈兰·波格丹饰)为了夺回孩子而被逼上了绝境。
尽管《漫漫寻子路》的基调要严肃得多,但故事背景会让人联想到博扬·乌莱蒂奇在《她的安魂曲》中对塞尔维亚官僚主义的尖锐批判,而且这两部电影的触发因素也一样,都是拖欠遣散费。在《漫漫寻子路》的开头,尼古拉的妻子比尔亚娜(娜达·沙尔金饰)为了讨要丈夫的遣散费,威胁要自焚,甚至拉上孩子一起死。
尼古拉正在森林里干活,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到了社会服务中心,那里的负责人 (波利斯·伊萨科维奇饰) 告知他,他的孩子们暂时被别的家庭收养了, 除非他家里配备了电和其他便利设施,孩子们才有可能回去。
戈卢博维奇并不是在暗示全世界都在跟尼古拉作对,至少有一个邻居给他提供了一些帮助,而且随着故事的继续,其他人也显露了同情心,但这个体系无疑对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人不利,而且社会服务中心内部人透露,这里的负责人其实在利用寄养子女中饱私囊。
意识到当地的社会服务中心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诉求之后,尼古拉决定步行到200英里外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这段艰苦的旅程构成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一路长途跋涉,遭遇各种偶发情况,无论好的坏的,戈卢博维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戈兰·波格丹用最少的台词来传达尼古拉的坚忍。
导演想让我们感受这一切的重压,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摄影师亚历山大·伊利奇不仅呈现了塞尔维亚的乡村面貌,而且还捕捉到了一种破败感,波格丹所经之处到处是废弃的建筑,这些建筑显然曾经是商业场所,但现在都在凋敝腐朽。这些也许有点折磨人,但毫无疑问,当尼古拉到达首都时,我们都会感到欣慰。
终于到了首都,戈卢博维奇令人心酸地展现了尼古拉如何变成了报纸上的名人,同时也揭露了更高级别的政治操纵——官员们对如何在社交媒体上正面报道这件事情更感兴趣,而对当事人的实际问题并没有真的那么在乎。
在旅途部分放慢脚步之后,导演在电影最后一幕再次加快了节奏,看似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当尼古拉沮丧地回到家里,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时,你不禁会感觉, 他就像许多贫困的老百姓一样,不过是这个冷漠成风的社会中迎风摇曳的一根蜡烛而已。